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分享

被放大的体验和被设计的生活

2019.12.24

1575

呆呆U理

掐指一算,离 2020 年,只有半个月时间了. 于是,想着轻松点,来闲聊一下关于体验设计的话题。 体验能被设计么?当然。

01.

上影视课的时候,老师总喜欢聊《教父》、《美国往事》、《花样年华》那些经典电影。

我们一开始以为,老师认为的「好」,可能是因为剧情、故事线、演员演技这些方面比较好。毕竟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好」,无非也就是这些。

后来学了电影学,才发现原来电影人眼中的好,跟普通观众认为的好,是不同的。

仅仅是灯光和镜头,就有很多说法。

在《教父》这部电影出现之前,没有哪部电影能够通过灯光在人脸上的分布,来塑造演员的形象。

譬如这张图。我们在电影《教父》里,会看到很多运用这种顶光(从上到下打光)的镜头,它的作用就是让演员的眼部产生阴影,以塑造演员深沉、阴暗、深不可测的形象。

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就会受它影响,产生这个人很可怕或很厉害的想法。

看小教父,从开始天真到后面残暴的转变,你也能发现灯光在他脸上的微妙变化。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

当灯光完全打到演员脸上的时候,他内心的活动就会呈现在观众眼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很多手段,来塑造演员各类形象,以及心理活动,为后面的故事或剧情做铺垫,埋伏笔。

现在很多电影的拍摄手段,塑造演员形象与表现演员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其实都是从这些经典电影里延伸出来的。

当然,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电影语言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才疏学浅,也就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出下面的内容而已。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们不懂这些灯光、投影、镜头有什么作用,但是运用这些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表现在画面上时,观众自然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冲击。

导演通过技术手段,譬如灯光,来表现人物与场景,那就是在设计体验。

这不就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么?

 

02.

厨师,也是一个在设计体验的人。

譬如某道菜原本应该只加一点红酒,但是当顾客吃这道菜的时间是在晚上,且又是过情人节,那适当再加一点,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也未尝不可。但是酒味过了又会影响这道菜的味道,所以得适量。

而普通顾客在吃这道菜时,他们就是在品尝菜的味道,感受餐厅的氛围。这时候,顾客就是在为这一次的体验买单。

同样一盘花菜,在菜市场买回家做了吃,可能花不了几元钱;去饭店吃,可能也就是十几元或二十几元;到了高端酒店,兴许就是四五十元或上百元的价格了。

顾客是在为这盘花菜买单么?不是,他们是在为体验买单。

如果厨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技术做出一道菜,根本不去考虑顾客吃这道菜时的环境如何,也并不关心今天是什么节日,那么菜相或菜品对于顾客的体验来说都会大打折扣。

比如都是吃鸡蛋,看到左边的和右边的,感受肯定就会不同吧?

当然,导演也可以不需要用什么灯光、镜头塑造人物形象,直接按照情节拍完整个剧本,也都是可以的。但在感官上可能就无法达到如今这样的效果。

所以,这些顾客或观众的体验,其实都是被设计出来的。

而当简单的镜头语言或美食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诉求时,体验就得升级了。

 

03.

我们现在对 App 进行迭代升级,很多时候不再是对功能本身进行更新,而是对用户使用功能的体验进行优化。

比如某个视频类产品,会员购买率很低,产品人员与设计人员就会开始分析原因。排除了价格问题,发现原来是购买流程的问题,比如文案不明确,用户对会员权益不清晰,或者支付的时候按钮不是很好点击等等。其实这些优化,都是在做体验升级。

但是这个体验升级,有时候很难去衡量好坏。

比如电影打光塑造形象或营造氛围,如果太暗,感观又会不好。譬如《权游》第八季,在城堡里与夜王决战的那些画面就过于黑暗,对电影学有些了解的人可能会说,那是在塑造中世纪城堡该有的环境,光源主要来自自然光与火把。但是对于观众而言,那就是漆黑一片,看个鬼。

所以,为了得到反馈,就会有平台或渠道让用户对电影进行评分与评价,以及开展各种奖项来评估一部电影的好与坏。

厨师做的菜,不同的顾客,品尝的感受也会不同。所以高档餐厅就很重视顾客对于美食的评价。

包括产品设计也是一样。高德地图把搜索框从顶部移到了中下部位置,有的用户就觉得好,而有的用户就觉得不习惯。这是由于用户使用习惯或体验认知所导致的体验差异,所以体验有时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所以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就需要数据来反馈设计的好坏,譬如 NPS(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NPS)是一种计量某个客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数。

拿它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作为读者,你看了呆呆的文章,觉得呆呆总是能把那么复杂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真是个天才。于是想着必须点个赞,顺便跟朋友推荐一下他的公众号,让朋友也务必关注他。

这种推荐行为正反映了文章的质量,就像我们通过净推荐值来判断设计的好坏一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在国外的一些银行里会设置咖啡厅,让顾客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坐着喝喝咖啡。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顾客对该银行的评价逐渐提升。同时,还介绍朋友来这家银行,可以一起办理业务,喝咖啡。

当然,我上面的举例非常片面,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净推荐值,可以买一本弗雷德的《终极问题》来看看。

包括,如果你有读过史蒂夫·克鲁克的《点石成金》,以及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就知道,他们讲的其实都是体验升级。区别无非就是互联网产品与工业产品罢了。

所以体验是可被设计的。且各位在做的工作,无论是什么头衔,如体验设计师,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增长设计师,等等,都是体验升级的工作。

体验设计本身没错,错的是在包装头衔,制造噱头的人。

 

04.

虽然我解答了什么是体验设计,以及体验是否可被设计的问题。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早已知道这个答案了。

体验设计也就是常说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之所以现在大家说得这么多,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技术已经满足了我们对产品功能的基本诉求,所以需要更多从人的心理行为的角度出发去完善产品,让用户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旧的,从用户目标需求出发设计产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评估用户诉求、给予用户使用上的帮助、减少学习成本、提高效率、简化信息、情感化等等,我们一直在做和体验相关的工作。

而之所以选择在年底聊这个话题,还是想说明一个重点,就是:我们所理解和实施的设计范畴将会不断扩大,要塑造全面的体验,不仅仅在于环境和设备,还包括了人的外在和内在。

其实里面涉及了许多行为学、心理学的知识点。

以前听老师说,学电影,想成为一个导演,要学会的技巧就那些,但是不同的导演拍出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认知、文化、学识都存在差异。所以也要去学习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然后去分析观众对电影的诉求是什么,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满足他们。

各位看着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在看业界大佬聊产品经理或交互设计的时候,好像也说过这些话?

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产品设计,我们做的,都是在围绕着「人」去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创造需求。

只要是「人」,它就一定会涉及到上面提到的这些知识。所以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虽是技术促成的,但技术结合人,就一定会有体验产生。而体验的好坏,才是技术发展正逆向的关键。


相关新闻

Web 3.0 系列文 - 什么是 Web 3.0 ?

2023.03.22

283

2021年开始,科技、互联网、投资圈子里陆陆续续的传出一些对于大众来说较为生僻的名词,NFT、区块链、元宇宙等等……

Macy.js 网页流布局JS插件,仅4KB大小

2018.12.08

1953

Macy.js 网页流布局JS插件,仅4KB大小

GO中关于时间 Time

2020.09.09

1556

go中时间可分为时间点(Time)与时间段(Duration),时间的操作应用主要在于time 包的使用。